找到相关内容804篇,用时2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天人合一的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艺术

    ,构成了气势恢宏磅礴,方方圆圆相互生发,浑然一体的形式美,那些以密宗“恒特罗”为中心,层层放射罗织千佛的画面,又把生命活力的爆发同佛教的静思冥想,统一在尖锐的矛盾之中,成为藏族美术中别开生面的具有多种...

    康·格桑益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0668938.html
  • 杨维中:隋唐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研究

    与佛性合一的思想高度。石头禅系的“无心合道”论,将注重之点更多地向“无心”一边转移,明显加强了主观唯心论的倾向。以下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倡“触目会道”,强调依直觉而合道,从而废除苦思冥想的禅修方式而代之...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63769407.html
  • 比较宗教学(1)

    克地彻在生之日,穆罕默德也无法求得肉体方面的弥补,他便把一股子积压的忧郁,移情于宗教的信仰。他经常彻夜的祈祷和做长时间的冥想,每年斋月,便一个人跑到山洞中去,静坐默思。但在他四十岁之前,似尚为一保守古...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05669630.html
  • 明朝宗教史之——衰微中起伏的佛教

    高著眼 看来, 不有其人耳.即使将 傍人 视为一种 幻有 ,虽非真有,但也不是绝无;关键在于这种 傍若无人 的境界是一种保持 真心 的境界。德清提出 空非绝空 的命题,不是出于哲学的冥想,而是为了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41270217.html
  • 禅与东西文化──思维角度的检视

    禅与东西文化──思维角度的检视   禅的成长与文化环境  许多人都说:禅(指禅宗)只有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纔会产生。从历史的回顾,的确如此。禅不产生于印度,虽然印度人已发展出一套精巧的静坐方法,但始终不能从静坐中走出来,回归生活;禅也不产生于西方,虽然西方人亦有冥想(meditation),并视之为与神沟通的神秘经验,但始终不能从心灵世界中超越出来,到达无念之念、无相之相的绝对自由的境地。禅的活泼...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34570585.html
  • 明朝宗教史之衰微中起伏的佛教

    高著眼 看来, 不有其人耳.即使将 傍人 视为一种 幻有 ,虽非真有,但也不是绝无;关键在于这种 傍若无人 的境界是一种保持 真心 的境界。德清提出 空非绝空 的命题,不是出于哲学的冥想,而是为了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45570641.html
  • 大乘佛教伦理现代化重建课题试论

    冥想、实行、献身)这个字根形成,具有习惯性、倾向性、善的行为等义,延伸而有防非止恶之义;至于「律」或「毘奈耶」,则由vi+√nii(去除、规导、训练)组成,具有制御、调伏、规律等义,由是产生僧伽规则的...

    傅伟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5470794.html
  • 佛教譬喻(Avadana)文学中的男女美色与情欲

    持大悲咒的佛教徒认为其眉间距离会因冥想观世音菩萨的相貌而舒展,而被认为有道修行者,其理由之一即其相貌之转变。  11 为了了解肉体以及精神上的美丽如何相生相克,本文将只处理俊男美女,而不及丑女恶男。 ...

    李玉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3070857.html
  • 南怀瑾禅学思想评述

    禅宗的机锋转语变成变相的幽默或讽刺,即把模棱两可、可解不可解的语句都认作禅境。  四是把冥心闭目的静坐或沉思冥想当作禅宗,这一类禅功传播在当时成了时髦的生意。这种情况大概在当时的台湾相当普遍。  五是把...

    邢东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3471099.html
  • 印度禅与中国禅

    事情?老师回答说:打坐,就是要你慢慢地冥想,参禅呀!参透了人生真理,你的烦恼就没有了。印度人相信生死轮回,这辈子死了,下辈子可以生活在天上做神。佛陀就说,做神没有关系,关键是神能否超生死这一道关。老师...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3071355.html